在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都清楚,他们的父亲们都有一个特殊的收藏品——一个两尺见方的深红色小箱子。这个箱子专门用来存放1955年授衔时配发的军礼服。那时候,几乎每个军属家庭都会有几个樟木箱,而这个小箱子通常会被放在樟木箱堆的最上层。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军正式启用深黄色的"五五式"常服(将校)作为官兵出席简朴仪式和重大活动的正式着装,取代了原有的海蓝色军礼服。这意味着五五式军礼服已逐步退出了解放军制式服装序列。不少官兵将这身精美的军装仔细收存,放入深红色的纸箱中妥善保管。
几年后,军队实行了新的改革,军衔制度被正式废除。所有官兵,无论职位高低,都换上了带有红色帽徽和领章的“六五式”军装。这一变革也意味着之前的“五五式”礼服和常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使用。
那套五五式军装,一直安静地躺在红色行李箱里,多年未曾动过。不少家庭主妇看中了这套衣服的优质面料,总想说服丈夫们把它改制成日常服装。然而,大多数男人并不愿意这么做,并不是因为舍不得改动,而是他们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期待有一天这套威风凛凛的军装能再次派上用场。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五五式礼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最终,这些曾经引人注目的海蓝色子军服被改造成了女性的上衣或孩童的衣物。尽管男性们对此感到惋惜,但考虑到这些军装昔日的荣耀,与其让它们闲置,不如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被重新利用起来。
那时,部队大院的服务社为了满足需求,特意聘请了手艺高超的裁缝,主要负责修改军礼服。很快,许多军人家属都穿上了颜色统一但款式不同的子大衣。不过,军礼服的裤子改造起来有点麻烦,因为裤子上有一条红色条纹,改动起来不太方便。
现在还能留着这种紫红色小盒子的家庭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人家的早就坏了或者扔掉了,毕竟这东西是用硬纸板做的,时间一长就不经用了。
这个小箱子设计得很讲究。里面先铺了一层府绸作为内衬,然后整齐地摆放着一套军官礼服。箱子中还有一顶带帽圈的大檐帽,一副白手套,以及一条带松紧带的领带。另外,专门配有一个铁盒子,用来收纳各种徽章、勋章和奖章。箱子外面用紫红色的硬布包着,配有搭扣锁和提手,既方便存放又便于携带。
为了让初次接触礼服的士兵们能正确使用和保管军装,每个装礼服的箱子里都配备了一本指南手册。这本名为《礼服穿着保管说明书》的小册子详细讲解了如何正确穿戴、收纳和保养军礼服。士兵们只需按照手册上的步骤操作,就能轻松掌握礼服的使用方法,确保军装始终保持整洁规范的状态。